跳转到内容

购物车

您的购物车为空

文章: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 & AR·彭克

Gallery, 15 rue du Dragon. Photographs by Studio Shapiro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 & AR·彭克

巴斯奎特与彭克,世界创造者,马修·霍尔曼著

AR彭克和让-米歇尔·巴斯奎特都是擅长在绘画、素描和纸上作品中构建世界的大师。他们各自运用复杂而独特的视觉语言,常常融合象形文字、表意文字以及文本与视觉的交织,试图理解他们所处的困境。许多作品 巴斯奎特与彭克:纸上作品 展览探讨两位艺术家的分析思维和绘画思维是如何融合的,尤其关注自画像传统以及展现各自在冷战时期所面临的焦虑。尽管彭克和巴斯奎特在形式上有着惊人的关联,并在20世纪80年代纽约喧嚣的市中心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他们之间却鲜有通信。本次展览首次将他们的纸上作品并置展出。

1980年,彭克从东柏林移居西柏林,这是他随后十年间数次跨越地域和艺术领域的旅程中的首次。他多次造访纽约,并开始在索纳本德画廊和玛丽·布恩画廊展出作品。彭克来到了一座熟悉他名字的城市。在下东区,他找到了一个与他惯用的图像语言“Visuelles Denken”(视觉思维)相契合的环境。在下东区,彭克常被视为基思·哈林的导师,并启发了哈林创作火柴人(彭克的火柴人作品纤细、类似贾科梅蒂;哈林的火柴人作品则圆润丰满)。然而,彭克与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的友谊,以及它在塑造他们的合作精神、共同的符号制作模式以及他们共同的古怪世界构建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仍然是纽约战后绘画中不为人知的故事之一。

彭克的艺术身份在冷战时期塑造,他被德累斯顿美术学院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的官方艺术市场拒之门外,后者更倾向于致力于现实主义的国内市场。尽管彭克反对国家威权主义,但他对长期滞留在东柏林的乌托邦社会主义越来越感到失望,并创作了他所谓的“世界”和“体系”绘画。这些绘画的创作动机源于德国意识形态的分裂,以及他长期以来对符号和能指通用语言的渴望,这种语言后来被称为“标准”(Standart)概念。彭克在1970年曾表示,通过将文字与图像相结合,并围绕原始或童趣的意象进行组织,“每一幅标准画作都能够被重新构想和复制,成为每个人的财产”:“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真正的艺术民主化。”

这种对艺术创作和个人转变的根本可能性的认识,使他的纸上作品充满活力,并在巴斯奎特的作品中找到了具有挑衅性和引人注目的对比。 无标题 巴斯奎特于1987年创作的《家》创作于他去世前一年,描绘了一系列看似毫不相关的图解图像,并配有文字说明。这些图像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异国情调与冷漠的交织,并唤起了一个充满不可调和的紧张感的世界。一条眼镜王蛇被置于象牙假牙之下,一轮高达1500万摄氏度的太阳似乎要将北极旅鼠焚烧殆尽,而那些“只对自己家中的灰尘过敏”的人所遭受的永恒痛苦,则暗示着一个我们无法再生存,却又苦苦挣扎着寻找出路的地方。同样,彭克的人物形象也常常似乎被困在不可能的环境中。在 无标题 (1994)一个火柴人,手持一支看似双面箭和数把锤子的东西,被包裹在一个由蓝色球体和红色矩形组成的矩阵中,暗示着机械化世界的部分走向了歧途。这两件作品都构想了充满敌意和压迫感的世界,聚焦于个人体验。

20世纪80年代初,彭克和巴斯奎特一直痴迷于如何将自画像精简、简化,甚至转化为其基本元素。在这方面,他们找到了一种共同的阐释语言,这种语言融合了洞穴壁画的直接指涉性、涂鸦的自发表达性以及解剖图的实用性。在 无标题 (自画像)(1980 年),彭克将自己想象成画中自己,画中他用一种接近黑色的紫色涂抹,笔触粗犷,难以辨认画中人物,但又不失富有表现力的相似性。 无标题 在《自画像》(1982)中,巴斯奎特以细长而不规则的线条构图,暗示着艺术家眼中的自己与肖像中的自己之间存在着一张难以辨认的面孔。这种对自我的弱化,在两位艺术家政治作品中人物的呈现方式中得到了呼应。

画廊,龙街15号。摄影:Studio Shapiro

画廊,龙街15号。摄影:Studio Shapiro

1982年,巴斯奎特创作了几件标志性作品,首次明确地运用冷战时期的论战性视觉语言,将锤子和镰刀图案融入其人物研究中。自1917年俄国革命以来,锤子和镰刀一直是国际共产主义的标志和象征,对巴斯奎特而言,这一图案或许象征着差异的和解(体现在农业无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统一中),以及试图将本质主义身份埋葬在历史的重压之下。鉴于其充满历史意义的政治含义,锤子和镰刀在他的词汇中占据着模糊的位置。例如,在双联画中 锤子和镰刀 (1982年),他以丙烯颜料和油画棒在布面画布上创作,描绘了两个男人:一个手握锤子,另一个手握镰刀;箭头引导视线和围堵示意图;地面上的脚印和爪痕暗示着人物正在进入、逃离或利用飞行能力。他今年的其他主要作品包括 无题(剑与镰刀) 用蜡笔在纸上描绘出跨历史时期武装共产主义者的主题,他们一方面持有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另一方面实际上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

什么是非凡的 此次展出的纸上作品《奔跑的共产主义男子》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创作时间比巴斯奎特的这些奠基性作品早一年。这幅作品是对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个人权利与集体责任之间意识形态冲突的时代,一次引人入胜的艺术评论。1981年是冷战的过渡之年:罗纳德·里根于1月当选美国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终结了美苏缓和关系的希望,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敌对行动加剧的新担忧。巴斯奎特的构图反映了这种历史性的错位。奔跑的男子由黑色、红色和灰色的锯齿状、不协调的边缘构成,高举镰刀,仿佛在号召暴民,这些旨在团结的象征——正如它们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想象中一样——成为了战斗的武器,尽管敌人仍然缺席。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锤子和镰刀 双联画中,两人各自握着这个分叉符号的一半,赋予对方意义。画中的人物孤身一人,置身于一个毫无指涉的世界。他的愤怒被引向舞台之外,仿佛指向虚空,他既是对冷战地缘政治新曙光的有力沉思,也是对深渊的存在主义咆哮。

我们可能会看到巴斯奎特的 奔跑的共产主义男子 与彭克的 超越 (1980年),纸上混合媒介,德语意为“穿越”,令人联想起过渡、转变的场所,或人生迈向另一人生的门槛。从1980年的视角来阅读这件传记作品,令人不禁想读 超越 反思彭克从东柏林跨越西柏林,甚至多次进军纽约这个喧嚣的艺术中心,我们试图理解这种穿越对他绘画语言发展的意义。彭克的色彩运用丰富,颇具马蒂斯剪纸作品中夏日色调的韵味。他描绘了一幅狂欢节般的场景,狂野的狄俄尼索斯式舞蹈和姿态交织,而他标志性的火柴人形象中,一些人物似乎在演奏着简陋的乐器。然而,历史的痕迹又将我们拉回到了这里真正关键之处:在构图的正中央,在整个事件混乱的棱角中隐约可见,血红色的曲线勾勒出一个清晰可见的镰刀锤子图案。如果说彭克当时正从东方走向西方,从共产主义国家走向资本主义国家,那么他和巴斯奎特也在纸上作品中创造新的世界,这种动态的对应关系为每位艺术家的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画廊,龙街15号。摄影:Studio Shapiro

画廊,龙街15号。摄影:Studio Shapiro


阅读更多

Installation view: Marina Perez Simão: Echoes, Cahiers d’Art, 2025. Photo: Claire Dorn. © Marina Perez Simão and Cahiers d’Art.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Cahiers d’Art.

玛丽娜·佩雷斯·西芒:回声

“这完全是另一回事,”西芒评论道。 在这一系列新作中,玛丽娜·佩雷斯·西芒首次在其创作实践中探索单版画技法。单版画以其即时性和不可复制性而著称,并蕴含着好奇心、勇气和静谧的强烈情感。这些作品是她与巴黎版画大师迈克尔·伍尔沃斯密切合作完成的,体现了自发性与结构、直觉与材料限制之间难得的融合。展览“回响”将在巴黎圣日耳曼区龙街14号和15号展出。 单版画是一种鼓励冒险的媒介。艺术...

阅读更多
Maxwell Alexandre, Entrega: one planet. one health

马克斯韦尔·亚历山大

《艺术手册》荣幸地推出展览“Entrega: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健康” ,展览将于2023年6月9日起在巴黎龙街14号和15号的空间举行。这是艺术家在法国的首次画廊展览。

阅读更多